广州新华学院在第十三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中荣获佳绩
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主办、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在北京举行。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和公共治理学院学子联合组成的代表队斩获团队三等奖2项、优秀谈判员一等奖2项,我校两位教师获指导教师一等奖。

数字经济引领,实战竞技显身手
本届大赛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国特色集体协商机制的创新发展”为主题,精心设计的两个聚焦平台经济与智能制造的竞赛案例,深度回应了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下劳动关系治理的迫切需求。案例设计紧贴行业前沿,为参赛队伍搭建了一个实战竞技的高端平台,共同探讨算法技术对劳动关系带来的深刻重塑。
在赛事角逐中,广州新华学院学子表现出色。由2024级法学专业王诗琦、2024级法学专业陈湘雨、2024级法学专业马晓琳、202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王端庆组成的劳方代表队荣获大赛三等奖;由202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黄迦勒、202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张文静、2024级法学专业胡绮、2024级法学专业刘晓琳组成的资方代表队荣获大赛三等奖;其中王诗琦和黄迦勒两位同学荣获优秀谈判员一等奖;法学院李岚执行院长和公共治理学院罗亮梅副院长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
AI裁判赋能,创新评判显公正
本次大赛首创AI裁判赋能竞赛评判,对参赛方案的逻辑性、合规性与数据支撑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评判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也促使参赛队伍在备赛过程中更加注重方案的严谨性与创新性。广州新华学院代表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灵活的应变能力,成功应对了AI裁判的严格考验,赢得了评委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劳方代表队赛场风采

资方代表队赛场风采
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见成效
学科赛事成绩的背后,是学校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推动应用型人才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硕果。两个学院以赛事为纽带,在劳动关系与集体协商领域持续不断的学科融合发展,构建了系统化培养路径,通过提前半年启动备赛筹备、组建专业导师和实务专家的指导团队、引入校外工会集体协商资源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还将与大赛相关的课程《劳动关系管理》融入日常教学,通过高频次案例研讨、多场景谈判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试错与复盘优化中掌握核心能力。

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备赛现场
学子感言真挚,未来可期
赛后,参赛学子2024级法学专业的王诗琦同学表示:“这次我们不仅斩获比赛三等奖,还赢得两个‘优秀谈判员’奖项,这份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一次次反复对练中,我们慢慢弥补了知识短板,完善了框架,熟练了话术与技巧。”
202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黄迦勒同学表示,“参与第十三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大赛的这段经历,是一次淬炼能力、收获成长的宝贵旅程。在备赛与赛场交锋中,我学会了在尊重对方诉求的基础上坚守核心原则,在沟通博弈中锤炼了表达与应变能力。”
展望未来,共绘和谐劳动关系新蓝图
广州新华学院代表队的出色表现,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更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了青春力量。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新华学子能够继续秉承专业精神,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作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管理人才专业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已在北京、山东、浙江等多地成功举办十二届,形成了工会、人社和教育主管等部门以及行业企业高度参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综合性全国赛事。本届大赛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治理,案例设计回应了政策导向,引导高校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方案。

法学院与公共治理学院学科交叉组队参赛合影
公共治理学院供稿
文/莫家旭 罗亮梅 王诗琦 黄迦勒
审校|李岚
编辑|何宛桢
责编|李波
审核|陶强
